close

A01_nEO_IMG 

↑月子中心媽媽教室平均每2~3天就有開課。

除了護理師一對一指導外,北醫月子中心還有媽媽教室,平均每2~3天就有課程。由月子中心醫療團隊醫護人員輪流講授,主題涵蓋媽媽產後調理保養寶寶醫療知識。每堂課皆為獨立單元,長度約30分鐘,不需事先報名,有空直接按時到交誼廳入座即可,當天都會接到櫃檯小姐電話提醒上課。自由參加,若爸爸剛好有空也可以一起聽。

小Co媽上過三堂課,分別是「新生兒常見問題」、「新生兒預防注射」、「新生兒急救」。

《新生兒常見問題》

《新生兒常見問題》由小兒科醫師主講(碰巧輪到小Co媽手術時待命的小兒科醫師),介紹寶寶從出生開始就會遇到的各種狀況,包含體重變化、大小便次數與判讀、常見的皮膚和腸胃問題、黃疸…等。

新生兒常見問題有八成都不是問題。」醫師的開場白讓小Co媽印象深刻。也因為這句話有如吞下定心丸,讓小Co媽即使是挑戰自己帶第一個寶寶,大部分時間還是老神在在。

醫師的意思是大部份的常見問題,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,因此不需要過於擔心。其中新生兒有許多皮膚問題,像是粟粒疹、毒性紅斑、蒙古斑、血管瘤斑、異位性皮膚炎、脂漏性皮膚炎、尿布疹等,小Co就包辦好幾項,大部份都是會自行脫落或消退,時間長短不一。

☆ 新生兒是指出生後、滿月前的階段。

☆ 粟粒疹(粟丘疹):乳白色小丘疹,大多長在臉上。會自行脫落,不需治療。

小Co一度全臉各部位都有長,陸續消、又陸續長,親友見到還以為「怎麼這麼小就會冒痘痘。」小Co目前六個半月大,剩下左眼瞼下方還有一顆體積稍大還沒脫落。

☆ 蒙古斑:偏藍色的斑塊,容易長在下背部、臀部、腿部。上小學前會逐漸消退。

小Co長在尾椎薦骨處的位置。顏色很深,洗屁屁時清晰可見。

☆ 血管瘤斑:粉紅色斑塊,容易長在上眼皮、前額、上唇、後頸、枕部。長在臉上的會慢慢消退,長在後頸和枕部則不易消退。

血管瘤斑起因於微血管增生,屬於嬰兒常見的皮膚血管病變。常見二種:「鮭魚斑」和「草莓血管瘤」。其中關於「鮭魚斑」又有二種傳說,一說「天使之吻」(多長於上眼皮),傳說中因為天使捨不得小寶貝降臨人間,因此親吻小寶貝而留下印記。另一說「鵲咬斑」(多長於後頸處)也是源自於傳說,因為送子鳥啣著小籃子載小寶貝而來時不小心戳到,好可愛的說法呀~

長在臉上的血管瘤斑大約會在寶寶一、兩歲後消失,若未消失也會淡化而不易發現。長在後頸和枕部的血管瘤斑相對來說就沒有這麼容易不見。小Co在後頸處長了一大片,看樣子只能幫她把頭髮留長一點了。(小Co爸別再手癢幫小Co剪頭髮啦~)

(延伸閱讀:【RJ的奶爸之路】一手推刀之小Co剪髮記

「草莓血管瘤」是由於血管內皮細胞增生,前六個月是增生期,一、兩歲後是萎縮期,最後在五、六歲時消失。草莓血管瘤不只長於皮膚表面,也會長在器官上。和足月寶寶相比,早產寶寶比較容易發現草莓血管瘤。不過別擔心,通常不需要治療,但要避免該處因摩擦破皮出血或遭受感染。

《新生兒預防注射》

《新生兒預防注射》則由護理師講授。雖然課程名為《新生兒預防注射》,實際上則是幾乎所有預防注射項目都有帶到,包含為什麼要注射、注射內容物、注射時程、健保或自費、注射後的生理反應與衛教。

在新生兒階段完成的有B型肝炎疫苗第一劑卡介

在媽咪懷孕期間(32W~33W)就會抽血進行「孕婦B型肝炎血清標誌檢驗」,檢查「表面抗原」與「e抗原」,如檢驗結果呈陽性e抗原(+),則寶寶出生後要儘速注射1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

☆ 若媽咪產檢時檢查結果為表面抗原(+)與e抗原(+),產後需依消化專科醫師建議進行相關追蹤與檢查。

B型肝炎疫苗需注射三劑:

第1劑→於出生24小時內接種。
第2劑→出生滿1個月接種。
第3劑→出生滿6個月接種。

卡介苗為預防肺結核、結核性腦膜炎、粟粒性結核炎所造成的後遺症或死亡。於出生24小時後、且體重在2500g以上、收到SCID篩檢報告後接種。(卡介苗為活的減毒性疫苗,如SCID篩檢異常則需另行評估可能會受到疫苗內結核菌感染的風險)最晚須於出生滿1個月接種B型肝炎疫苗第二劑時,同時接種。

☆ 寶寶出生後一週內體重會因水份流失而下降,降幅在正常範圍內可達10%,在出生後十天左右會增胖回出生時體重。

小Co在這一週從2566g掉到2355g,因此除了等收到SCID報告,還要等體重回升至2500g才能注射卡介苗。

A02_nEO_IMG 
↑北醫貼心的在《預防接種時程及記錄表》貼上提醒貼紙:待SCID報告再接種卡介苗。

SCID(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),泛指一群罕見先天遺傳疾病,患者因為缺乏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而導致嚴重之重複性的感染,未加以治療的話,多數會在出生後一年內死亡。檢驗方式為採集新生兒腳跟血數滴,滴於新生兒篩檢所使用之濾紙血片上。

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(簡稱:新生兒篩檢),健保給付,有11項檢查列舉如下,《兒童健康手冊》P.35~P.38有詳細介紹。

1.葡萄糖-6-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(G-6-PD缺乏症,俗稱蠶豆症)。

2.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

3.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:1/15000的機率,又分「失鈉型」、「單純型」、「晚發作型」。

「失鈉型」:新生兒時期因鹽分大量流失會造成緊急危險狀況,疏於診斷可能致命。

「單純型」:女嬰會有異常性徵,成長後無月經、過度男性化、不孕及發育異常,男嬰也有發育問題。如未及早治療,不利於生理與心理矯治。

「晚發作型」:嬰兒期以後才出現症狀。

「失鈉型」與部分「單純型」可經由篩檢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,可以避免新生兒生命危險,依寶寶缺乏予以適量補充藥物,可以使寶寶正常成長發育。

記得有一天護理師幫小Co媽量體溫血壓時帶來了SCID篩檢結果,告訴小Co媽這一項呈「偽陽性」。護理師提醒說因為寶寶出生24小時內的血液狀況不穩定,所以有機率會出現「偽陽性」的結果,需要複檢確認。僅管護理師這麼說,小Co媽還是一顆心「噗通、噗通」七上八下。好在後來複檢過關,虛驚一場。

4.苯酮尿症

5.中鏈脂肪酸去氫酶缺乏症

6.甲基丙二酸血症

7.楓糖尿症

8.戊二酸血症第一型

9.半乳糖血症

10.異戊酸血症

11.高胱胺酸尿症

《新生兒急救》

《新生兒急救》是由護理師講授「叫叫CAB」和「壓胸拍背法」。課堂間護理師不斷覆誦簡單扼要的口訣,搭配假寶寶示範動作。讓我們在腦海裡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,想忘記也難,下面將分享下課時趁記憶還鮮明時趕快寫下的筆記。

☆ 護理師特別強調重要觀念:當寶寶因異物阻塞呼吸道時,黃金時間內,把空氣送進去優先於取出異物

☆ 使用「叫叫CAB」時機:寶寶膚色變深、四肢癱軟時。

1.寶寶(拍打或給痛刺激)。

2.人來幫忙(撥打119)。

3.C進行胸外按壓

→按壓二個乳頭中間(大拇指併攏、四指交握/食指與中指交疊:適用比較大隻的寶寶)。

→往下按4cm(胸廓1/3處)。

4.A打開呼吸道

→壓額抬下巴。

5.B檢查呼吸

6.吹氣(大寶寶→口對口,小寶寶→口對口+鼻)。

7.每按壓30下、吹2口氣,每次吹氣超過1秒。

☆ 使用「壓胸拍背法」時機:誤食異物,寶寶呼吸會有咻咻聲。

1.大人坐好,寶寶頭低腳高臉朝下,放在大腿上。

2.想像寶寶背後有個十字中點。

3.大人手呈杯狀,拍打寶寶背部3~5下。

4.把寶寶翻到正面找到胃突處。

5.食指與中指交疊戳胃突處,朝著嘴巴方向,向下方戳。

6.如異物已回到口中,且有把握取出才伸手拿出。否則會將異物推回呼吸道。

7.如操作一段時間無效,改用「叫叫CAB」。

媽媽教室給小Co媽帶來的收穫都非常豐富,不過小Co媽入住21天只參加三堂課,現在回想起來有一點可惜,建議在北醫坐月子的媽咪們可以盡量善加利用。

(未完‧待續)

★下一篇會分享服務內容,包含月子餐、彌月禮試吃、小驚喜與費用。

★之後會再整理小Co施打疫苗的分享。

★延伸閱讀

【育兒誌∣月子中心】(5D~10D) 北醫產後護理之家 (一):北醫VIP特等病房

【育兒誌∣月子中心】(10D~26D) 北醫產後護理之家 (二):環境、設備、窗景

【育兒誌∣月子中心】(10D~26D) 北醫產後護理之家 (三):作息、醫療資源

【育兒誌∣月子中心】(10D~26D) 北醫產後護理之家 (四):照護教學

【育兒誌月子中心】(10D~26D) 北醫產後護理之家 (五):媽媽教室

【育兒誌月子中心】(10D~26D) 北醫產後護理之家 (六):月子餐、彌月禮試吃

★Follow快門旅筆最新旅遊文章、可愛小Co的成長記錄,【快門旅筆~晴の樂活旅誌】粉絲團歡迎來按「讚」!(請點下圖) 

 按讚圖示(後製)


arrow
arrow

    快門旅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